• 今天是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感动临沧2019年度人物(临沧道德模范)
    发布时间:2019-12-25 10:30 点击数:1275次 来源:临沧日报

    左兆旺: 不忘来时路   永葆赤子心

    1577184395381986.jpg

      今年87岁高龄的左兆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在临翔区入党的党员。入党65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坚定履行着对党的承诺和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本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章驮村因水源地离耕地较远,群众取水不便,种粮异常辛苦,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为切实解决章驮村的农业生产用水问题,时任大队支书的左兆旺发动全村老少出动修建灌溉沟渠。经过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依靠人挑马驮,历时一年多,南美多依河至章驮村17公里长的山神庙大沟全部建成,山神庙大沟成为章驮村主灌沟渠,辐射周边耕地1000余亩,极大缓解了村内100余户农户农业生产用水难的问题。
      山神庙大沟建成后,左兆旺继续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不畏艰难,先后在辖区内修建茨通林水库和滑石板水库2座小型农业灌溉水利项目工程,以及7公里长的茨通林大沟,进一步扩大群众受益范围,惠及周边群众230多户近1500人。同时,他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深入挖掘辖区水利设施价值,在山神庙大沟的端头建起一座36千瓦的小型水电站,让章驮村群众从此告别黑暗,迎来“光明”。
      “水有源,树有根”,没有自己史志的地方,就无法知其治乱兴衰,更加无法吐故纳新、传承有序。左兆旺退休后,为了不让珍贵的章驮村史志资源流失,年过八旬的他,在听力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仍四处奔波收集资料,自己亲手抄写及编写多本史志,使章驮村村史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
      让人们敬佩的是,左兆旺时刻不忘使命责任,以传播党的理论为己任,经常走村串寨给党员上党课,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讲了10余场党课。
      数十年来,左兆旺用初心和使命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着,用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李荣艳:用爱呵护生命   用心浇筑幸福

    2号李荣艳.JPG

      44岁的李荣艳看上去要比同龄人要大一些,但在丈夫眼里、家人心中、村里人的口中,她是最美的——她用爱撑起来一个家。
      临翔区圈内乡南赛河村上邦海组李荣艳和丈夫相识于临沧卫校,工作后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而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小日子。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打破了他们这个原本平静幸福的小家庭。
      2007年的一个傍晚,贺富昌在骑摩托车回家的途中,因为连续下雨,路滑导致一辆拖拉机沉陷淤泥中,贺富昌看到后便下车帮忙推车,突然,沉重的拖拉机侧翻将贺富昌压在车子下面,他当场昏迷过去……当贺富昌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了医院的重症病床上了,他试图想动弹一下,可是难忍的疼痛,从腰部到下肢全部失去了知觉,贺富昌脊椎骨粉碎性骨折。
      贺富昌出院回到家中,李荣艳由原来要照料公婆和年幼的孩子,现在又增加了料理丈夫衣食洗漱的重任,此外还要忙着田里的农活,整天都没有一刻的闲空。从此之后,抚养孩子、伺候丈夫、赡养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李荣艳身上。
      长期的瘫痪会导致肌肉僵硬和萎缩。作为村医的李荣艳就自学按摩,再苦再累也每天坚持给丈夫按摩、适当运动,帮助丈夫锻炼身体。丈夫在李荣艳的精心照顾下,身体已经慢慢好转,虽然还是不能自行走路,但语言表达能力在逐渐恢复,看着丈夫在慢慢好转,她心里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她始终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如今,距离车祸发生已经过去十二年。十二年来,在李荣艳用用心呵护下,伤痛的公婆从痛苦中走了出来,瘫痪的丈夫在绝望中重生,年幼的孩子更是在爱的包围中健康成长。
      十二年的坚守是辛苦的。李荣艳却说,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珍贵更幸福,是坚守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希望,再苦再累都值得。

     

    杨世荣:脱贫路上领头雁   群众心中贴心人

    3号杨世荣照片.jpg

      杨世荣现任云县爱华镇大树村村民委员会支书,长期以来,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带领群众建设美丽新农村,着力绿色发展,成为脱贫路上的领头雁,群众心中的贴心人。
      长期以来大树村处于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无网络信号等问题,杨世荣在担任村支书主任的18年间,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大树村7个小组均已通达修成12条60公里硬板路。全村累计完成危旧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26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投资近5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提升灌溉面积300多亩,让大树村、临村忙回村共10个组600多户3000多人受益,建设文化活动场所2个。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这是杨世荣一直以来坚持谋发展挖穷根的举措。大树村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确立了“种养相加、长短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产业强村富民行动。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林下资源突出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实行”林+禽、党支部+合作社、合作社+农户“三管齐下,2018年出栏12万只,纯收入300多万元,入社农户收入最高的达 12万元,注册了”大树茶园鸡“产品商标,成为县域知名品牌,并运用电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为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一条新路子。
      带领群众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杨世荣总是把村里的大事小情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定期给五保户换洗衣服;村里人家有红白事总是第一个到场,为村民张罗,忙里忙外;村民家里的家长里短,邻里关系等等都会找到他,他都会一一帮助解决。村民们常说,有了好支书,就是如此幸福。
      在杨世荣的带领下,如今大树村风气清朗、邻里和谐、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良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新农村新景象。

     

    谭铭舜:为民办实事   情暖“过冬”人

    4号(谭铭舜).jpg

      在乡下,困难群体习惯自称“过冬的人”;在澜沧江畔、小湾电站沿岸,有位被群众亲切称为“温暖过冬人”的民政助理员,他就是凤庆县小湾镇人民政府的谭铭舜。
      作为民政助理员,谭铭舜的脚步踏遍了澜沧江畔、小湾电站沿岸,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出现他扶贫济困的身影,他的每一次出发,总有信念指引把党的关怀送进万户千家。
      2016年8月7日,连续受强降雨影响,春光村新华自然村出现地质滑坡,直接威胁春光村新华自然村27户住户居住安全。灾情发生后,谭铭舜第一间赶到灾区现场,立即组织人员对受灾群众进行紧急转移避险安置,同时积极向凤庆县民政局争取救灾物资。经过近8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将危险区108名群众全部安全撤离到临时安置点。20多天时间没有吃上一顿热乎饭,没有喝上一口热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整个人瘦了一圈。
      2017年7月谭铭舜在入户调查时发现小湾镇正义村上寨组吴翠芹身患癌症,丈夫普兴武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家庭收入较少,家中还有两个上大学和高中的孩子,医疗、教育支出都很大,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谭铭舜及时主动地帮助申请到了18431元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金,帮助吴翠芹全家申请到了每月792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
      2018年8月谭铭舜在调研中得知小湾镇正义村爱国组参战军人李朝云,由于住房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他向县民政局争取经费5000元,帮助其解决住房困难。
      谭铭舜还深入全镇12村认真摸底,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做详细统计,防止漏填漏报,及时落实和发放高龄老人保健补助
      ……
      谭铭舜为民办实事的实例数不胜数,群众亲切的称他“谭民政”。因业绩突出,2019年3月,谭铭舜被人社部和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李敬:恪守为民之责   绽放生命之花

    5号李敬照片.jpg

      李敬生前是镇康县人民检察院书记员,2018年12月28日,在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2019年1月24日,被中共镇康县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30岁,一个美好的年纪,李敬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的他却把遗憾永远留给了家人。
      2014年9月到镇康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从一名退役军人转身为一名检察系统辅警;2018年10月8日起,因工作需要,成为镇康县驻村包组干部。
      在领导眼中,李敬爱岗敬业,值得信赖。不管安排什么工作,他都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他勤脚快手、随叫随到,平时出差,公事私事托付给他,再放心不过。
      在同事眼中,他朴实无华,活泼开朗。他从不斤斤计较、从不抱怨、随时笑眯眯的,和每个年龄段的人他都能相处得很好,他穿衣打扮既随性又朴素,平日大家伙只看见他穿单位发的作训服和工作服。
      在群众眼中,他任劳任怨,心中有民。他挂包的军赛乡中厂村三棵桩村民小组是个傈僳族村落,村民们几乎不通汉语,进村道路正在建设,他每天都是步行入户开展工作,勤勉尽责、吃苦耐劳,不论刮风下雨、泥滑路烂,他都会坚持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村情民意。为了引导好村民们自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员言传身教,轮流值日搞好内勤和卫生,李敬不管是不是值日生,都要抢着去做。通过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三棵桩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风华正茂的退役军人、驻村队员李敬在扶贫攻坚战场瞬间燃烧青春年华、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兵入伍时那个“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承诺和刚驻村时那句“不破楼兰终不回”的誓言,他用自己年仅三十岁的壮美人生做出了完美诠释!

     

    龚书云:投身讲台献青春   扎根山区育英才

    6号龚书云-照片.jpg

      1990年9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龚书云成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永镇大帮令完小的公益性岗位教师,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如今,龚书云已扎根大山近三十载,把青春和热血播洒在了大山深处,把爱无私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
      2017年,43岁的龚书云积极响应号召,“为重残儿童送教上门”。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自己的所能,帮助那些不能快乐奔跑,也不能在教室里放声朗读,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家乡重度残疾儿童,开启一扇窗,重新展翅高飞。
      在龚书云任教的大帮令完小的辖区内共有7名适龄残疾儿童。目前随班就读3人已经得到系统的教育,不够入学年龄2人,另外2人因肢体、智力严重残疾失学在家。2016年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农村重残儿童送教上门成了乡村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龚书云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任务,李上月、罗扎迫两个重残儿童就成他送教上门的重点对象。
      每到周二、三吃过晚饭后,龚书云就会背上小黑板,带上手电筒、铅笔、写字本、粉笔以及牛奶,骑着摩托车奔波在泥泞的“送教”道路上,风雨无阻。他说:“两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拉下很多东西,不能再因为我而让他们落下任何一次的学习机会。”
      为重残儿童送教上门以来,在龚书云孜孜不倦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下,两个孩子慢慢开始变得活泼开朗起来。看着孩子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他说:“能让孩子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如今已到中年的他,依然是一名大山深处的临时聘用教师,以校为家,不离不弃蹲守在大山深处,用爱心、耐心和细心,精心呵护着弱苗成长,守护着他心爱的孩子。

     

    周国文:漫漫巡边路   拳拳爱国心

    7号周国文照片.jpg

      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白岩村马落一组组长、界务员周国文,今年已有65岁,为了边境安宁和群众安全,他50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边境线,群众说他是中缅边境的“活界碑”。
      马落自然村被称为“一寨两国”,位于中缅边境149号附桩界碑旁,国境线长8.594公里,将一个汉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马落自然村,缅方一侧称外马落。从15岁开始,周国文就开始担任界务员,负责管理149号—151号4桩界碑共12.8公里。从此,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4棵界碑之间奔波,从未间断。
      为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他认真学习边民手册、界碑管理知识和界碑管护注意事项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懂的字词还随时查阅字典,并利用巡边勘界的机会向边民宣传党的政策、护林防火知识等,村民没有不认识他的,自从他接管4桩界碑以来,至今未出现人为损坏界碑的现象,界碑维护管理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为明晰边界线,周国文想方设法找树苗种树,并积极发动家人一起沿着边界线种树,用树来做边界线的参照物,这样可以让边民分清边界,不会有过界耕种现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国文用50年的时间一共在边界线上种下西楠华、核桃、松树、柏木树、水冬瓜树等各类树木共3000多棵,这些树在他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就像一个个守卫祖国边疆的卫士一样矗立在边界上。
      就这样,一个人、一片树林、一条边境线、一桩界碑,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日晒山头,每天巡边成了周国文的功课。在漫漫的巡边中,他从年少孩童到花甲之年。为边境安宁和群众安全,周国文不分昼夜、不管刮风下雨,始终穿梭在边境线上,用半个世纪的默默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当担。

     

    担片忙永:流动的影院   不变的真情

    8号担片忙永照片.jpg

      担片忙永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农村免费公益电影放映小分队队员,1989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一干就是30个年头。
      上世纪90年代,沧源乡村公路建设滞后,晴天灰雨天泥,给放映工作带了极大的挑战。担片忙永说,过去放电影,都靠人背牛驮将放映机和胶片运到放映点,没有电的村还得背上发电机,事先还要提前与要放映的村、组联系,请他们做好放映前的宣传,并请村、组协助运送放映器材。自己每次出门都必须带上干粮,如一天无法到达的村寨只能在路边过夜,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间泉水,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而有很多时候从这个村到另一个村,常常是架设好放映设备天色已黑,晚饭几乎成了夜宵。这些都是农村放映人的“家常便饭”。
      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农村放映这个行业从兴起经历了兴旺——消沉——复出。2007年起,随着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国家重点支持农村电影放映,给予提高农村放映补贴。对于担片忙永来说,这项政策或许就是对他坚守的回报。
      担片忙永说,别小看农村电影放映,在带给群众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能教育人。特别是近年来,为更好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传播正能量,担片忙永放映的影视题材也更加丰富,《厉害了我的国》《葡峰山下小村官》《现代农村生活环境整治》等影片的放映,在农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他坦言,一个放映员既是一个流动的电影院,也是一个流动的宣传站。
      30年,6000余场电影放映,担片忙永用一台放映机撑起了一块银屏,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农村电影放映事业中。他说,30年的放映生涯,虽然艰苦,但有观众的欢声笑语相伴,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

     

    李有清:退伍不褪色   奉献在家乡

    9号照片(李有清).jpg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的布朗山寨有这样一个人,他退伍不褪色,带领村民脱贫摘帽奔小康;他秉承着军人的精神,用毅力和汗水,为村民撑起了一片蓝天。他就是曾在军事大比武中多次立功,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荣立二等功,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李有清。
      1983年4月,李有清退伍回到邦丙乡,看着家乡赛罕自然村因历史原因等因素制约,仍不通公路、不通水、不通电,看着这里的852名布朗族群众仍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李有清暗自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赛罕村的落后面貌。
      经过李有清的努力争取和多方奔走,1988年,总长13公里、从赛罕村至邦大路主干道的赛罕公路竣工通车,打通了赛罕村至邦丙乡政府的交通命脉,结束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路通了,接下来是解决电的问题。李有清多次和有关部门联系后,了解到最近的线路可从丫口村立新自然村架设电杆到赛罕村,但需要6.4万元资金才能架通电路。他以自己的工资本作抵押,向银行贷出了6.4万元“巨款”,带领群众积极投工投劳,1989年10月架通了电路,村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了电灯。
      在李有清的多方奔走后,2006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从4公里外的源头引水入村,干净的山泉水终于通到了每家每户。
      水电路都通了以后,李有清又带领群众调优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甘蔗、核桃、坚果、咖啡等新兴产业。通过发展产业,2018年,丫口村赛罕自然村甩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
      如今,看着越变越好、越变越美的家乡,李有清感慨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第一个走出赛罕村的国家工作人员,力所能及的为乡亲们办一些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所有的布朗族群众都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镇康新闻网 主办:镇康县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883-6635139 邮箱:zkxwxb @126.com 工信部备案号滇ICP备09047472号 建议使用IE7浏览器 分辨率:1024*768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copyriht@2011-2012 by www.zhenkang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